|
重庆开埠后,交际舞随外国侨民一起传入,但仅限于洋人集会时自娱自乐。辛亥革命成功,虽然打碎了妇女参加社会和社交活动的种种桎梏,惟在封闭的内地,交际舞仍然被指责为“有伤风化”,即便官僚买办举办家庭舞会,也要遭到非议,难以普及。抗战初期,上海、南京等地的娱乐界从业者纷纷来渝,开办舞厅,使之成为一种娱乐性商业而蓬勃发展。入夜,霓虹灯与彩灯交相辉映,照亮了半边天,吸引追求时髦的本埠男女混迹其中。然而好景不长,1939年11月奉蒋介石手令,战时严禁“荒赌娱嬉”,重庆市政府颁布禁舞令:“一经查觉,无论任何阶级,一律拘拿解送行营,从严惩办不贷。”致使舞厅销声匿迹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,美英盟军来到重庆,为适应他们的娱乐需要,舞厅再次应运而生,且迅速达到高峰。各种交际舞学校、培训班、速成所遍地开花。一部分女子也以此为职业,长期出入舞厅陪舞,被称为“职业舞女”,收入颇丰,受社会局管理,却没有社会地位。设在青年路的“国际俱乐部”场地最大,可容千人共舞,聘请美籍华人担纲乐队指挥,舞女均为训练有素的下江名角,满口吴侬软语,小鸟依人。舞曲既有标准的狐步舞、华尔兹、波尔卡、探戈等,也有流行的查尔斯顿、吉特巴、迪斯科等。场内附设西餐馆和酒吧,吃喝俱全,盟军官兵趋之若鹜,白领阶层乐不思归。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